11月2日,由Mendix发布的全球低代码发展现状调研报告显示:在全球,有77%的受访企业已经在开始使用低代码开发平台;而中国低代码市场呈现高速发展,85%的IT决策者表示正积极拥抱这项技术。
尽管目前美国仍处于第一的位置,但中国市场有望迅速超越前者,成为低代码应用的领导者。
面对越来越热的低代码应用市场,最底层的应用逻辑却无法回避,这也是企业最关心的一点:能否“降本增效”以及应用场景的限制。
低代码最大的优势在于有效降低对开发和运维人员的依赖,让最明晰需求的业务人员去自行搭建,帮助企业快速建立“敏捷能力”。
这让低代码成为重构软件开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但值得注意的是,低代码在不同企业中模块的覆盖率不同。

中小企业由于应用复杂度低、业务流程相对简单等原因,95%的应用业务场景均可通过低代码完成。
同时低代码产品灵活性高,便于企业应用功能拓展,能适应中小型企业快速发展中频繁的功能迭代需求。
现在,我们的确看到了低代码给企业带来的不少好处:
1、高效开发应用,节省时间和人力成本。
2、操作界面和开发逻辑都视觉化、交互化,易于理解和使用。
3、开发和维护的复杂度和费用都比传统定制开发的低。
4、和外部系统的兼容性、互补性强。
同时,技术专家也看出了它的弊端,比如:
1、低代码的技术壁垒在于懂技术的看不上,懂业务的学不会;
2、大数据治理专家彭文华指出,低代码一时爽,数据治理火葬场。

到底都是哪些人向低代码泼脏水?
一、部分程序员从业者:害怕低代码革了自己的命
他们是软件开发项目里最基层的一员。当低代码挥着解放劳动力、提高开发效率的大旗出现,他们很难不焦虑。在很多低代码、零代码的文章里,总能看到这类群体的留言,比如:
“低代码骗小白的东西还有人吹,996可不仅仅是需求多,而是需求改动的多,还想搭积木开发产品,可能中间还没搭建完,发现底座需求都变了。”
“低代码,对于刚入行人员,一点帮助都没有,全世界低代码千千万,都是不可复用性,所以学了一点用处都没有。”
“低代码最终会生成,运行效率低又难以维护的垃圾,最后不得不重构。低代码上面投资越多,技术债越重,推倒重来的时间点就越近。”
但是能否换一种角度,将低代码当作自己新的生产工具,思考着学习者如何用它来提升自己的生产效率。能早点收工回家吃饭,不香吗?

二、传统企业软件服务商:害怕低代码动了自己的奶酪
他们没推出相对应的平台,打击对手是常见招数了,希望这类软件服务商也能静下心来好好了解低代码、零代码,对比自己和它们的区别,去理解为什么客户为它们着迷,自己又拥有怎样的竞争力。传统企业软件依然有它们的价值,特别是在一些技术壁垒较高的软件产品领域,低代码很难一时攻克。积极拥抱变化,顺应趋势,取长补短。
三、企业中低代码工具使用方:低代码影响了企业的“内部政治”
更高效的生产力工具,意味着更少的人能干更多事情,低代码软件改变了企业组织管理模式。目前国内不少大型企业依然有着传统的办公室政治风气,部门各立山头,以团队人数彰显势力,进行着办公室版“权力的游戏”。
理想地思考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:企业管理者牵头,梳理出使用低代码工具的部门生产模式,探寻创新高效的部门管理模式和架构。从部门试点调整架构,到逐步普及,最终构建出一个个术业专攻、灵活高效的IT或业务部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