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来“低代码”的概念就是Gartner提出来,也连续发了几年的报告了,最近国内关于低代码的讨论比较火热,我也把这篇报告搜下来好好研究了一下,发现了一个重大问题!其实,严格说起来,国内很多所谓“低代码”产品,都是不符合“低代码”概念的!
国内的低代码概念,主要集中在“快速开发”和“降低门槛”上,这样很多企业软件产品基本上都能套上“低代码”的光环!
区别到底在哪儿呢?我结合Gartner报告总结几个核心的要点:
1、开发完整性
提供一个低代码的IDE,来完成设计、开发、数据和部署的过程;也就是可以对应用进行“全生命周期管理”。
很多低代码公司提供多个SaaS产品,没有统一的IDE界面;数据开发能力相对缺乏,很多只是“表格”,甚至没有数据库的能力。
2、应用独立性
按这条多数国内产品都是“伪低代码”所开发出来的应用,可以不依赖原系统独立运行;(就看开发出来应用是否可以导出,单独运行?)
国内现状:多数平台所开发出来的应用,只能在平台内运行,是没有办法脱离平台,也就是说并不是可以“独立的应用”。例如:明道开发的应用无法在氚云上运行,宜搭、轻流、简道、红圈等也是如此;这些应用其实都是走的CRM和CMS“内部应用”的路子,在国外Zoho、Salesforce(Salesforce是另一款lightning App Builder被Gartner低代码收录)一开始也是这么做的。但严格意义来讲这些产品确实不算是低代码产品,至少Gartner是进不去的。

3、逻辑完备性
支持设计应用的前后台的数据逻辑和业务逻辑;(包括存储,不依赖第三方工具或平台)
多数是支持表格逻辑,类似Excel的在线版本(其实功能赶不上Excel),而非数据库逻辑,一些后台甚至都不是采用数据库来支持。做的比较好的,支持数据库的连接和查看(取回数据),能支持控制数据库,生成SQL语句的那就凤毛麟角了。对于业务逻辑,除了两三家,几乎都是通过Blocks的方式来配置解决的,不能够直接控制编写业务逻辑,或直接生成业务逻辑代码。
4、可接入
对API支持良好,可以接入外部API,也可以提供服务API供外部接入;可接入外部多种数据库,可以显示、管理、命令控制;国内现状:国内多数产品,都支持API的连接,这个大多数都可以支持。
5、可集成
可以集成现有前端后端的各种库、框架、SDK,能共同编译或直接使用。
6、可重用
低代码本身的组件化和模块化能力,抽象再抽象,封装再封装,重用再重用。
国内现状:基本都有自身的组件系统,但是用户可以自己开发组件插入的不多;通过现有低代码开发平台,生产可重用的模块的就更少了。

特别重要——付费方式
另外,大家可以关注一下付费的方式,如果是按最终用户数来进行收费的,从模式上讲都没有摆脱SaaS的影子,也说明应用是无法完全“独立运行”的!只有按“开发者数量”收费,或“开发应用数量”收费,或云资源进行收费,才具有PaaS特征,我觉得才算是开发平台!(否则就是一个SaaS)
宜搭云、氚云、明道、轻流:都类似SaaS开发框架,不支持导出单个应用;也就是开发出来的应用都只能运行在它们系统内部,类似早起的CRM/CMS/ERP系统的路数。
云表:更老一点儿,还是C/S的架构的表格ERP/表格系统。
引迈信息:需要下载安装的ERP开发框架,和odoo类似。
严格意义来说:国内只有 iVX 、牛刀、活字格、顿表可以符合Gartner关于低代码的定义,无远由于没有云端部署能力,也不能算。而其他平台,所开发的应用都缺少“应用独立性”,也就是说必须在它们自身框架下运行,这个可以算是ERP/CMS/CRM框架,也不能算是“低代码”!